寧 海 縣 統 計 局
(2021年3月)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大力推進“四大革新”,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比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經濟運行回升向好,質量效益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健康發展,民生福祉保障有力,躋身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縣第八位。
綜 ?合
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2.5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8.2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354.75億元,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319.6億元,增長4.6%。三次產業結構6.7:49.1:44.2,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2020年寧??h生產總值分行業情況
指標名稱 | 本年實績(億元) | 增速(%) |
生產總值 | 722.55 | 3.4 |
農林牧漁業 | 50.07 | 2.7 |
工業 | 306.59 | 3.3 |
建筑業 | 48.55 | -3.6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21.49 | 2.9 |
批發零售業 | 69.03 | 5.0 |
住宿和餐飲業 | 11.55 | -6.7 |
金融業 | 41.25 | 6.6 |
房地產業 | 63.47 | 8.8 |
其他服務業 | 110.55 | 3.6 |
營利性服務業 | 47.63 | 5.0 |
非營利性服務業 | 62.93 | 2.5 |
注:本表數據執行國家統計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財政收支。全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103.9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中央級財政收入36.06億元,下降6.8%;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7.91億元,增長2.9%,其中:稅收收入49.21億元,增長1.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合計86.7億元,下降4.5%,其中,教育支出19.47億元,增長14.3%,節能環保支出1.01億元,增長38.2%。
經濟主體。全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3870戶,內資企業3909戶,其中私營企業3394戶,外資企業11戶,個體工商戶9921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6戶。截止年底,累計實有各類市場主體81315戶,內資企業22654戶,其中私營企業21559戶,外資企業370戶,個體工商戶57016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275戶。引導完成個轉企199家,其中轉型為公司制企業172家,分別增長45.3%和79.2%。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76.3%,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2.9%。從八大類來看,價格同比呈現“七升一降”態勢。其中,食品煙酒、其他用品和服務、教育文化和娛樂、生活用品及服務、衣著、居住、醫療保健價格比去年同期分別上漲9.0%、4.0%、2.1%、0.7%、0.6%、0.4%、0.1%;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2.7%。在食品煙酒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3.1%,豬肉價格上漲37.2%,鮮菜價格上漲15.3%,水產品價格上漲3.7%。
農業和農村
農業。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0.06億元,增長2.7%。糧食播種面積23.32萬畝,總產量8.56萬噸,增長2.1%。蔬菜、果用瓜播種面積分別增長4.0%和0.3%。禽肉總產量0.14萬噸,增長13.4%。水產品總產量16.53萬噸,增長3.1%,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5.88萬噸,增長3.1%。榮獲“2020年度茶葉百強縣”稱號?!皩幒U漉r”注冊成為全市首個全品類區域公用品牌,白枇杷、青蟹、蟶子等9個特色農產品入選“寧海珍鮮”首批推薦產品。新認定市級多彩農業美麗田園示范基地5個、現代農業莊園3個,新增健康養殖示范場國家級3家、省級9家,打造養殖尾水治理示范點55個,1個生態茶園、2個精品果園、2個道地藥園攜手創成省種植業“五園”示范基地。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54%,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100%,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率100%,成功創建省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整建制推進縣。
新農村建設。全年新增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鄉鎮(街道)2個、省級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4個,省級高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示范村3個??偼顿Y3027.7萬元,完成14個村莊整治建設提升工程。拆除危舊房1.37萬平方米,外立面改造0.2萬平方米,道路硬化7.16萬平方米,路燈建設266盞,雨水排水設施建設0.39萬米,村莊及庭院綠化1.32萬平方米,河道整治0.14萬米。新建生活垃圾集中設施43個。
水利建設。全年完成重點實事工程投資11.64億元,加速推進東部沿海和城區防洪排澇、海塘除險加固及提標、小流域整治等工程,全面完成農飲水達標提標任務,中堡溪獲評省級“美麗河湖”,西林水庫正式供水。
工業、建筑業和用電
工業經濟。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06.59億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29.55億元,增長6.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969.48億元,增長4.9%,實現銷售產值952.4億元,增長4.6%,其中內銷719.48億元,增長11.0%,出口交貨值232.92億元,下降5.3%;實現營業收入979.57億元,增長5.4%,實現利稅總額90.9億元,下降1.7%,利潤總額63.73億元,下降1.6%。綜合實力50強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59.05億元,增長4.3%。全年全縣規下工業增加值增長1.4%。
工業高質量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投入研發費用24.61億元,比上年增長7.7%,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371.6億元,增長3.6%,新產品產值率達38.3%?!?46產業”增加值161.28億元,增長9.0%,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2.8個百分點。健康制造、綠色石化、時尚制造、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9.3%、23.2%、10.0%、9.1%和5.2%。十七大重點傳統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26.55億元,增長5.5%。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8.6億元。
建筑業。全年建筑業總產值增長6.6%。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35.34萬平方米,從業人員平均人數3.3萬人。
用電量。全年全社會用電量39.32億千瓦時,增長5.8%,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0.49億千瓦時,增長13.4%;第二產業用電量25.65億千瓦時,增長4.3%,其中,工業用電量25.35億千瓦時,增長4.4%;第三產業用電量5.1億千瓦時,增長5.0%;城鄉居民用電量8.08億千瓦時,增長11.0%。
固定資產和房地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1.0%,其中:民間投資增長4.5%,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61.0%。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建安工程投資和交通運輸業投資分別增長2.0%、5.6%和11.8%。工業投資增長15.1%,全年新增國家級單項冠軍產品1個;市級單項冠軍示范企業5家,培育企業1家;省級隱形冠軍企業1家,培育企業1家;147個新產品列入市級試產計劃;新增省內首臺(套)產品5個,浙江制造精品3個。
房地產投資。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1.7%,商品房施工面積582.35萬平方米,增長25.7%,竣工面積81.35萬平方米,增長26.4%,商品房銷售面積88.77萬平方米,增長11.3%。
貿易、交通、旅游和會展
貿易業。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3%。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1.0億元,增長1.5%。網絡零售額170.9億元,增長17.3%。電商產業園入駐企業54家,實現交易額48.5億元。跨境電商出口額9.2億美元,增長32.4%。全年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317.39億元,增長4.8%。其中,出口302.26億元,增長9.5%,進口15.12億元,下降43.4%。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為我縣主要出口產品,其中:機電產品實現出口216.67億元,增長0.4%,占全縣出口總額的71.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77.02億元,下降22.9%,占全縣出口總額25.5%。貿易方式不斷優化,一般貿易出口296.5億元,增長10.0%,占全縣出口總額的98.1%,比重較去年提高0.5個百分點。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66.66億元,下降20.5%,其中出口64.95億元,下降19.9%。
招商引資。全年共新批外資企業19個,增資項目8個,減資項目1個,實際利用外資1.21億美元,下降4.3%,完成目標任務的105.1%;引進浙商回歸資金82.6億元,增長27.0%,完成目標任務的137.7%;引進市外內資100.52億元,增長43.3%,完成目標任務的139.6%。
交通業。全年完成交通總投資14.7億元,全縣公路總里程1651.9公里,公路密度89.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71公里,一級公路200.6公里,二級公路64.63公里,三級以下公路1311.96公里。年末擁有各類營運車輛2456輛、船舶54艘。全縣完成旅客運輸量101.01萬人次,旅客周轉量0.81億人公里,貨物運輸量1270.88萬噸,貨物周轉量72.62億噸公里?;诩矿A站模式的農村物流生態聯盟項目分別入選了交通運輸部首批農村物流服務品牌項目和浙江省交通運輸廳第二批農村物流創新發展項目。全國首個縣級“網約巴士”正式投運。
旅游業。全年接待國內游客總人數1879.7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180.96億元,接待入境旅游者783人次,入境旅游收入24.75萬美元。森林溫泉度假區獲省級考核優秀,前童古鎮創“5A”景區、十里紅妝小鎮和寧海灣海島休閑度假項目列入浙東唐詩之路建設重點。葛家村、雙林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創成省級A級景區村莊46個,其中3A級8個。
會展業。全年舉辦各類展會12個,參展企業785家,標準展位1480個,展覽面積9.24萬平方米,人流量24.66萬,成交額達11.29億元。成功舉辦第十八屆徐霞客開游節暨“中國旅游日”十周年浙江省主會場活動,全域旅游暨非遺成果展等10項活動。
金融和保險
金融業。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875.88億元,增長8.6%,比年初增加69.1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845.22億元,增長7.0%,比年初增加55.29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136.48億元,增長17.7%,比年初增加171.05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1127.73億元,增長17.8%,比年初增加170.39億元。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其中:政策性銀行1家,大型國有銀行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地方性法人機構1家,城市商業銀行4家,村鎮銀行1家。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0.31%,較上年下降0.13個百分點。全縣共有上市企業6家,其中今年分別新增上市企業、IPO過會企業各2家,新增甬股交掛牌企業30家。
保險業。全年實現保費收入21.05億元,增長1.9%。其中:財產險7.66億元,增長11.7%,人身險13.39億元,下降3.0%。保險業累計賠付支出5.89億元,下降3.5%。其中:財產險賠付支出4.01億元,下降4.4%,人身險賠付支出1.88億元,下降1.5%。年末共有54個保險機構數,其中:產險34個,壽險20個。
科技、教育和人才
科技創新。全年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8家,累計達239家;新認定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92家,累計達1374家;技術交易額實現8.4億元,增長28.9%;9個項目列入市“科技創新2025”重大專項計劃,立項數量創年度歷史新高。新增國家級外專引智項目1個、市級引智項目1個。全年專利授權量4190件,其中發明專利171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168件。高價值專利組合培育項目(培育類)2家,專利導航項目2家。新認定寧波市專利示范企業1家,首次通過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企業4家。
教育事業。年末全縣共有中小學84所,在校學生總數8.62萬人。其中,普通高中7所,在校學生0.93萬人;職業中學4所,在校學生0.85萬人;初中21所,在校學生2.19萬人;小學51所,在校學生4.63萬人;幼兒園95所,在校學生2.31萬人。全縣在編教職工5269人。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9.9%,義務教育入學率和鞏固率均達100%,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學校比例為99.9%,適齡“三殘”兒童學前段、義務段入學率達100%。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快,“同樂老年學堂”掛牌,城中小學(一期)、越溪中學教學樓、城西小學、桃源中心幼兒園、蔚特幼兒園投入使用,高中段學校校舍改造提升工程完工,海亮“寧海公學”、哲圓教育動工建設。教育投入進一步加大,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390萬,落實各項幫困助學政策,各類助學獎金共計0.98億元,公辦學校接納外來民工子女1.82萬人。
人才開發。年末新增人才數19587人,其中博士51人,碩士305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300人;全年引進大學生7600余人,增長55.0%。新建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級博士后工作站2家。56名中青年優秀專技人才入選首次開展的縣“131”人才培養工程,全力打造寧海專技人才品牌工程。首推額度為5億元的“優才貸”,為人才創業創新賦能。培養“三位一體、四方聯動”應用型人才7200人。
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建設。全年新增縣級非遺項目名錄18項、代表性傳承人36人、傳承基地26個。成功創建市星級圖書分館12家,新建城市書房2家、“書循環”捐贈點和流動圖書站36個。前童鎮獲評全市唯一的省文藝創作采風基地。得心坊藝術館獲評市二星級博物館。傳統村落保護和活化利用案例入圍全國縣域優秀案例。全年制作播放各類專題片、微劇、微電影等280多期,推出“寧海牛制造”等主題宣傳40余個,央視錄用70條,浙江衛視錄用53條。精心組織電視問政2期,著力推出“主播幫幫幫”欄目,深化“百姓事馬上辦”,累計播出30多期節目,共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1700余件次。新媒體“看寧?!笨蛻舳俗杂脩舫?8萬,抖音號“直播寧?!狈劢z量達12萬+,“寧海新聞”微信號粉絲數達到28萬+。
衛生健康事業。全面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新建14個鄉鎮衛生院發熱診室,建立790人的核酸采樣人員庫、36人的實驗室核酸檢測人員庫,組建醫療救治專家團隊,開展各類培訓、演練130余場次。年末全縣共有醫療機構466家,床位數3471張,衛生技術人員5389人。孕產婦實現零死亡,嬰兒死亡率2.3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3.58‰,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100%。開展衛生創建擴面提質三年行動,新申報創建國家衛生鎮3個。扎實推進國家農村兒童早期發展服務試點、省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試點,在全省率先開展托育機構備案“一件事”改革并被列為全市試點。
體育事業。全年新建體育公園9個,全民健身廣場1個,多功能運動場3個,籠式足球場3個,百姓健身房13個,對10個小康村進行了體育設施提升。人均體育面積達到2.48平方米,遠超全省平均1.97平方米的標準。寧??h國家登山健身步道被評為寧波唯一的中國新美步道,成功入選浙江省十佳運動休閑綠道。成功舉辦2020寧海越野挑戰賽、環中國自行車業余賽(寧海站)、“5.19”徐霞客古道歡樂跑。
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積極推進城鄉爭優攻堅行動,全年完成城鄉爭優項目投資177.64億元,公共設施投資完成27.57億元。新開工建設雙水路、金竹嶺巷等5個重點市政項目,開工率達100%;建成環南中路、民生東路、時代西路等15條市政道路,建成辦證中心西側等18個停車場2335個公共停車位,建成環保能源發電項目、時代大道管線下地工程。完成天明西路綠化提升等一批綠化工程,綠道建設30.1公里。積極推進老小區改造工作,完成園丁樓、騰達小區、正學公寓等3個老舊小區改造。完成棚戶區及城中村改造684戶14.63萬平方米,改造安置用房1212套。
生態文明建設。全縣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有升,市控以上斷面地表水環境質量優良率和達標率保持100%,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保持100%,大氣環境優良率達到93.7%,比去年提高1.9%,PM2.5 濃度均值23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4微克/立方米。全年累計新建、改造污水管網12.7公里。綠色發展指數位列全省第5位并連續三年居全市第一;連續三年位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百強縣第二。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規模。年末全縣總戶數242772戶,戶籍人口633255人,其中:男性人口326102人,女性人口307153人,分別占總人口51.5%和48.5%。出生人口5003人,出生率為7.02‰,死亡人口3928人,死亡率為5.7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
城鄉居民收入。全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88元,增長5.2%,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8652元,下降1.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66元,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5777元,增長4.7%。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9%。城鄉居民收入比1.77:1,較上年進一步縮小。
社會保險。年末全縣本地戶籍人員參加養老保險50.06萬人,參保率98.0%;城鄉居民醫保參保40.02萬人,本地戶籍參保率99.9%。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養老保險實現“應保盡?!保瑓⒈B蔬_100%;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3.7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4.08萬人。
就業創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3598人,完成市級年度目標14400人的163.9%;城鎮登記失業率1.29%;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769人,就業率38.28%;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556人,就業率50.73%;新增創業實體14071個,創業帶動就業人數56284人;創業擔保貸款8985萬元,增長35.2%。
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全縣共有低保對象6752戶9605人。全年共發放低保金11902萬元,特困供養金1157萬元,臨時救助金515萬元。建立健全孤兒動態管理機制,實現縣、鄉鎮(街道)二級聯網審批。全年養老機構總床位數達到7324張,實現村社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
“平安寧?!苯ㄔO。全年各類安全生產事故12起,死亡人數8人,分別下降33.3%,71.4%,其中:道路交通事故起數7起,下降50.0%,死亡人數4人,下降33.3%。
注: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產總值、各行業增加值總量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
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